谢春林谢春林于1978年成为专业画家,任职于上海市友谊商店画室。1984年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(于广东省民间工艺博物馆),同年加入上海市美术家协会。
谢春林钟情于画海,缘于1985年的一次东海写生。写生归来后七易其稿,终于完成了自己艺术生涯中的第一幅大海画作--《心涛》。素有上海"中国山水画半壁江山"之称的山水画大家应野平先生,见后大为赞赏,欣然题词:"画格清新求意趣,心潮澎湃接云霄"。并鼓励弟子说,这画山水的画家中唯独没有画大海的画家,春林你还年轻,可以下点功夫,尝试一番。
艺术观点创新
"艺术的本质是什么,我认为应该是所处时代的反映,因为时代是谢春林《千丝万缕》既有鲜明的特征又有丰富内涵的,故艺术是应该最具有包容性的,多彩的。艺术的秘密在于让观众得到美的享受。"
"中国画'家底'甚厚,人人都在喊'创新'的口号,但是如果只在材料、工具、技法上游曳,待短暂的兴奋后,便会索然无味,。叫中国画也好,叫水墨画,墨彩画也好,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有世界性,这个道理谁都懂。我认为在绘画中"民族的"主要是指它的属性,它的根,它的要素--笔、墨、纸、砚。"
谢春林认为他最近的创作至少从二个方面是跳出了旧框框:
其一是:将山水画中的主角彻底地翻了个身,古人一直说:山以水为血脉谢春林《海上生明月》,故山得水而活。当然,山水也许不必区分,问题是历史上几乎从来没有画家有专画水的作品,我是反其道而行之,矫枉过正:水是主角。
其二是:画画的人常常是'主题先行',大部分的画家都是先确定主题,然后再构图。我是'感觉先行',先将感觉表现在宣纸上,就像贝多芬、舒伯特等音乐家,有了灵感先将它们化为五线谱,哪怕是写在餐巾纸上,至于题目是第五还是第六交响曲,那并不重要,一个画展,一本画册,几乎全部是近作,大的板块区分后,最重要的是感觉要流畅……"
艺术成就赴日前,谢春林曾应邀为香港国际机场创作大型壁画《天山放牧》,谢春林为日本京都鞍马寺创作《千年松韵》为许多著名宾馆、驻外使领馆等重要部门及国家领导人的出访礼品创作作品。
1987年应京都市市长今川正彦之邀,为京都市政府创作大型国画《黄山松云》,因此被授予"京都荣誉市民证章"。其后,又为稻盛和夫任奉赞会会长的长冈京天满宫创作了《悠久的文化》、为京都鞍马寺重要文化财金殿创作了《千年松韵》等巨幅作品。
1993年,谢春林花费整整三年完成的巨作《富士雄姿》(高2米、宽8米),被日本三大神宫之一的"橿原神宫"永久收藏。谢春林 由此成为史上第一个登上日本神宫艺术殿堂的外国人,并获得日本皇室颁赠的纯银"御杯"。《人民日报》评论称谢春林"成了中国人的骄傲"。《朝日新闻》称这一盛事"促进日中友好","神宫增添了一件新的瑰宝"。中日两国主要报刊、日本NHK、中国CCTV都对此作了详细报道,上海电视台为此拍摄了艺术纪录片《山水情--记旅日画家谢春林》。
2006年,"在水一方--谢春林海景山水画展"在上海、日本、新加坡等地举行,获得高度评价。中央电视台专门为此摄制了专题片《在水一方--海景山水画开拓者谢春林》。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也为此特地举办"谢春林艺术研讨会"。研讨会上,美术评论家与画家们纷纷指出:
谢春林著作及各类出版物"在一千四百多年的山水画史上,几乎所有的画家的眼光都停留在了高山峰峦,至今尚未出现过专门描海绘水的职业画家和以水为主题的个人画展。谢春林对传统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;负笈东瀛二十年后,又将中国传统技法的底蕴结合了日本画中的柔和感,再加上对西洋美术中的色彩感受的借鉴,创作出了全新的'海景山水画',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。谢春林海景山水画的问世,为古老的山水画拓展了新的巨大空间。"
到2012年为止,谢春林共举办了27次个人展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