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坚信,只有合理重建这三者之间的联系,才能对莫扎特这个天才的形象有更加全面、清晰和准确的认识。这当然绝非易事。
三者的关联是隐晦且复杂的。作者认为:作为一个真正罕见的天才,莫扎特是不善--或者说"不想"--自我表白的(正所谓"天机不容泄露"),有时他故做谜语,有时他言不由衷,还有时他辞不达意或心不在焉……凡此种种使得他的书信、语录乃至他的音乐均不同?度地蒙上了一层甚至几层神秘的面纱,这面纱成为长期以来蒙蔽和误导我们意念的隐形屏障。作者审慎地运用了心理分析策略,对广大奠扎特传记学者所普遍占有但却每每忽视、避讳甚至误读的原始资料进行了富有洞见的解读和诠释,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修复--有时是"揭示"--了莫扎特的形象。
媒体推荐用音乐的语言来表述的话,那么我们正面对着一份两行的谱表:一行是旋律的声部--这是莫扎特的音乐,另一行是通奏低音,这是他的外表生活。然而。却缺少了起连接作用的中声部,这一中声部是他的下意识,他内心的冲动和内心的命令,这些声音让人们可以推断出动机和动因。
--w·希尔德斯海姆
作者简介作者:(德国)W·希尔德斯海姆(W.Hildesheimer) 译者:余匡复 余未来 编者:杨燕迪
W·希尔德斯海姆(wolfgang Hildesheimer,1916-1991):著名德国作家,画家及英国戏剧翻译家。他以写剧本和广播剧著称,曾获得多种文学奖金,1966年获得联邦德国最重要的文学奖--毕希纳文学奖,1983年获联邦德国大十字功勋勋章。著有七卷集。他1977年发表的《莫扎特论》是世界音乐界公认的为数不多的几部最重要的奠扎特研究著作之一。
余匡复,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德国语言文学专业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(1994),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。曾任同济大学兼职教授,台湾淡江大学讲座教授,柏林自由大学戏剧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等。著有专著嘟,译著多部,论文数十篇。
余未来,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国语言文学专业,毕业后于上海外贸学院英语系任教,19965升讲师后,留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,攻读英国语言文学及信息学,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教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