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木莲乔木,高达35m,胸径1.2m,树皮灰色,光滑;新枝淡绿色,除芽被白色平伏毛外全株无毛,各部揉碎有芳香;顶芽椭圆柱形,长约3cm,直径约1.2cm。
叶薄革质,倒披针状长圆形,倒披针形,长15-19cm,宽6-7cm,先端短渐尖或渐尖,1/3以下渐狭至基部稍下延,侧脉每边12-16条,网脉稀疏,干时两面网脉明显凸起;叶柄长1.5-2.5cm,托叶痕长为叶柄的1/4-1/3。
花梗粗壮,果时长1-1.5cm,直径0.6-0.8cm,苞片脱落痕1,距花下约5-7mm;花被片白色,11-12片,4轮排列,每轮3片,外轮3片,近革质,倒卵状长圆形,长7-11cm,宽3.5-5cm,内数轮厚肉质,倒卵状匙形,基部成爪,长9-11.5cm,宽4-5.5cm;雄蕊约100枚,长1.5-1.8cm,花药长0.7-1cm,药隔伸出长2mm的尖头;雌蕊群卵球形,长1.8-2.4cm,心皮无毛。
聚合果鲜红色,近球形或卵状球形,直径7-8cm,成熟蓇葖沿腹缝及背缝开裂。花期5-6月,果期9-10月。[1]
生长环境香木莲生于海拔900-1600m的山地、丘陵常绿阔叶林中。分布于石灰岩山地。分布区地跨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和北热带季雨林、雨林地带,但只生长在垂直带中,山原的气候较为温凉湿润,年平均温18--20℃左右,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,如位于海拔约800m的那坡,最冷月平均温为10.6℃,最热月平均温为24.4℃,年降水量1300--1700mm,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%以上,霜期很短,有时全年无霜。在石灰岩山坡地岩石裸露、土壤稀少的石隙亦可生长,但以在沟谷或山坡下部、土壤覆盖率较大、土层较深厚的环境生长良好。土壤为石灰岩土,pH值7.0--7.7,香木莲为阳性树种,在森林中多为上层乔木腐殖质层厚13--30cm,有机质含量15%--19%。常与大果楠PhoebemacrocarpaC.Y.Wu、鹿角锥CastonopsislamontiiHance、南酸枣Choeropondiasaxillaris(Roxb.)Burtt.etHill.等混生成林。具有板根,主根发达。每年初春更换新叶,4月中旬--5月上旬为花期,开花甚多,但结实率低,9--10月果熟。由于红色外种皮含有油质,致使种子不易发芽,又因林地潮湿,种子容易腐烂,天然更新能力很差,林下幼树及幼苗极少。
针对香木莲(ManglietiaaromaticaDandy)结籽率低以及野外实生苗稀少的现象,研究了香木莲雌配子体发育过程、花粉萌发力、开花生物学特性与种子结构的观察。结果表明,在雌配子体发育阶段存在以下退化现象:
1)从大孢子母细胞开始减数分裂到功能大孢子形成阶段,在此过程中珠心内的功能结构发生退化,功能大孢子未能正常形成,仅残留有退化痕迹,退化率为27.9%;
2)胚囊成熟时,受精前卵器细胞发生退化,退化率为80%。花粉萌发实验结果表明,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具有正常萌发能力的花粉不足0.01%。这些都是香木莲结籽率低的重要原因。同时,香木莲的开花生物学特性限制了传粉的顺利进行。
调查和研究的结果显示,人为的砍伐是造成香木莲种群急剧减少的直接原因;有性生殖障碍和生境破坏是制约香木莲种群更新的最主要因素。由此提出了对香木莲的拯救和保护对策:就地保护;研究并推广繁育技术,进行种群重建;进行迁地保护,保存尽可能多的种质资源。[2]
分布范围产于云南东南部、广西西南部。模式标本采自广西百色。